竞赛主题: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English】
当前页面 >> 获奖作品

重生

学生姓名:傅文武、袁帅、施剑波、丁园白
项目名称:重生
指导老师:李海清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现代中国发展方兴未艾,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在现实条件的冲击之下,农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问题逐步显露,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峻。另一方面,乡土工业也开始逐渐遭受现代工业的冲击,以其中的典型代表霍夫曼连续窑为例,由于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以珍贵黏土资源为生产原料的霍夫曼连续窑正被逐步淘汰。面对中国乡村本土的诸多问题,我们以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作为契机,希望通过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来促进农村力量的重生。我们通过对安徽萧县、江苏徐州、盱眙、东台、昆山以及浙江金华等地的砖窑进行调研测绘,对于砖窑的建筑体系、粘土砖的生产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最终选择的场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石上青村,它是众多村落之间的小小一隅,那些星罗密布的村落在地图上散布着,就如同地球上的各个板块,俨然形成了一个“地球村”。与其他农村一样,石上青村的“空心化”问题严峻,而在村子南侧恰巧有一座总数20门(实际可用18门)的砖窑,位于国家要求淘汰的砖窑之列。在校园性质的定义问题上,我们意识到城乡人之间的起点差异,所以我们希望结合低门槛高效率的电子商务,为城乡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收益平台,因此,电子商务教育与实践基地的设计想法应运而生。网店学校的设立可以使得村民以及附近的居民获得附带性的产业福利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时,网店的普及可以让更多劳动力回归本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问题。

在整体的规划上,我们从电子商务教育实践所需的功能需求出发,将场地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服务区、物流仓储区等四大部分,以两条轴线作为空间处理的基础,使整个场地空间形成有机的序列。教学区以霍夫曼连续窑为主体,充分利用南北向条件加建教学楼,再通过廊道围合形成一个较为内向的庭院空间;生活区是在原有的民工宿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满足了食宿的要求,同时也围合了一个内向的场所;服务区位于靠近村子的区域,提供村民停车以及电子商务服务;物流仓储区考虑到随着货物量的增大有扩张的可能,我们将其置于南侧,既充分利用场地条件、满足生产需求,又能减少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四块区域分别位于两条轴线的两端,轴线交叉处的大广场是供学生和村民共同活动的场所。我们对于霍夫曼窑本体进行了重点的改造设计。通过对于砖窑建筑模式及运作方式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形式作为功能的表达”的设计理念,并将该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改造之中。为了在砖窑中塑造一个中心空间,我们将窑体从中部打断,作为入口大堂,同时将砖窑精彩的剖面形态暴露出来;被断开的风道通过阳光板制成的筒体连接,并做灯光处理,既保留通风效果,又形成独特的空间形式;窑体内部的投煤孔改造增设点光源,满足内部光线的同时营造星空般的感受;在上部顶棚,我们增设了圈梁、保温排水构造、气楼式天窗等,使建筑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增加了韵律感;顶棚内部空间通过悬吊结构得以被充分利用,同时根据不同使用空间对于光线的不同要求,我们对采光方式也进行了区别的设计。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砖多的优势条件,用红砖进行建筑物的加建,实现场地材料的充分利用。加建的教学楼部分,我们还通过天窗以及窗户板光反射的特殊处理,提升室内光线效果,减少能源的消耗。在电商服务中心的设计上,我们以砖窑剖面形态作为形式出发点,通过巧妙的体量进退关系适应三角形的场地。由于砖窑本身大量拱结构的存在,我们的加建中也尽量将拱的元素凸显出来。。

校园的场地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传达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使得大片的场地不至于显得空旷。砖窑厂之所以会占用大面积的场地,主要是因为由原料制成的砖坯需要在烧制之前进行曝晒,大量的砖坯排成排,组成片区,覆盖了整个场地。而在改造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将这种场所的回忆保留下来。教学区中心的集会空间、东侧的连廊、入口通道两侧略带仪式性的矮墙空间、大草坪上的条纹、南侧的演讲台,甚至是物流仓储区的仓库,都采取了平行条状排列的方式,这些都是砖坯晒制场地的变形。在整个场地的东侧,有一个高约11米的黏土堆,它提供了砖块生产所需的原料;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这里是留守儿童玩耍的天堂,但同时剧烈的高差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设计中将巨大的黏土堆进行了几何化处理,一方面通过几何形态表达可塑性,暗示场地原有的黏土堆,同时将其区别于周边的自然山体,另一方面也便于改造成攀岩场地,使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娱乐场。场地设计整体以中心大广场为核心,包含了球类运动场、大草坪、广场舞活动场地、室外攀岩场等功能;大广场西侧是教学区的连廊,是个供人休憩观望的场所,在这里,人能体会到私密空间与开放空间的矛盾与共生;北侧对村子及学校生活区打开,作为学校入口,呈现出现代校园具有的开放姿态;东侧的电商服务中心是村民学生共同使用的公共场所,它在东侧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点,为学校主轴线收尾;大广场南侧则是黏土堆,其巨大的体量将嘈杂的物流仓储区隔离,同时成为了大广场一个坚实的靠山。丰富的功能以及围合的空间使得大广场本身变得积极,反而成为活动的触发点,以此来解决场地空旷的问题。

Reborn 是重生,意味着霍夫曼窑的涅槃以及农村经济的复兴;R-e-born(Rural mode with Internet is Born) 也是重生,它是一种模式,是当今中国乡村本土社会现状下寻求破茧的一条途径。事实上,我们的设计只是对于所提出的乡村互联网模式的一次尝试。在这样一个模式下,建筑的改造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场所的变迁,它还是中国乡村本土社会在信息时代下即将发生的一场变革。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UEDmagazin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56290935 传真:010-5629093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7

京ICP备 10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