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主题: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English】
当前页面 >> 获奖作品

放学之后

学生姓名:周怡雯、陈研宇、马玲、赵泽坤
项目名称:放学之后
指导老师:袁朝晖
学校名称: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中国进城务工青壮年逐年递增,而来自自身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压力让农民工没有能力带上孩子进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增长规模十分迅速,每四个农村孩子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的畸形发展。15年6月,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而童年不该如此绝望。如何避免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成为我们校园建筑设计的关注点。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物资资源的贫乏和来自父母心理引导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状不会得到改善,因此如何让留守儿童积极自救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湖南省隆回县最北面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支5000多人瑶族的分支,他们传承着祖先古朴的生活方式和“挑花”的手工艺,他们穿戴着颜色艳丽的名族服饰,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花瑶”。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青壮年外流严重只剩老人和小孩相互陪伴,劳动力的流失不仅导致金银花的产业的衰退,同时也使得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和小孩的安全更无法得到保障。而承载当地儿童的希望小学仅有两间教室、活动设施缺乏,和学生家庭的联系也比较薄弱,不能成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教育机构。

我们从景观、人群、人群活动对大托村进行分析。航拍图显示出村庄由景观主导构成的空间结构,花瑶好种金银花,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大托村以石瀑作为背景和依托坐落在山坡上,当地人顺应着山体的走势耕种培育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景观。山泉作为作物浇灌的主要来源,以当地盛产的毛竹作为导管灌溉。但是石瀑降低了山体的蓄水能力,使得村民的生活用水需要从邻村引入,造成了生活的不便。

瑶族的传统木屋顺应地形散点分布,最具活力的地点集中在主要交通节点周围,而这种分布方式导致了村庄内边缘空间的产生。

村民的日常活动主要是闲聊劳作或进行传统手工艺,比较单一。当地特色的石块是公共交往的主要场所,儿童会在石头上攀爬游戏,大人会休憩聊天或者晒金银花,石头不仅是景观同时也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场所。

村民中具有亲戚关系的居民会就近居住,但生产劳动都是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我们以原有希望小学为基础,使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构件,依附地形与村庄建筑设置一系列校园活动单体并用竹径将其串联。我们认为未来学校应该重点拓展学校的素质教育功能。而对大托村而言,将素质教育与当地金银花产业结合可以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并且有易于未来地方产业的发展。建筑功能包括当地作物自主种植区、运动场、风雨亭以及阅览室等,希望通过丰富校园生活,补全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失的生活场景,同时实现传统的封闭式学校空间向开放的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自主健全的人格,并且使村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当地方特色经济点被充分开发,人口回流以后,建筑也可以适应新的用途甚至继续发展,为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人们提供使用场所。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UEDmagazin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56290935 传真:010-5629093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7

京ICP备 10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