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主题: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学生姓名:庞子锐、郑顺帆、袁榕蔚
项目名称:始于洪涝,止于筇筲
指导老师:管凯雄
学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
世界被時間與災難侵襲,生活產生漣漪從而啟發感知。然而,有兩樣事物不會隨之輕易流逝與遷徒,即特定地域的傳統和特定空間的記憶。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的景洪市瑤區鄉,被歷史與文化氛圍包圍的鄉鎮,卻屢屢受到洪災的沖擊,村中學校不堪壹擊。在21世紀,建築的功能不止於原始的庇護場所,更應當肩負某種人文使命與社會責任。本次設計針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常見的洪澇自然災害,取地於山,進行災區校園重建,進行了與當地傳統特色民居結合的未來式校園建築探索,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領域關系,並不是妳我空間阻隔之後的形成的存在性定義切割,反而相類似於校園課桌椅上用鉛筆所繪出的那條不太明確的線,這時,人與人之間就會有更多溝通的可能性。
該設計除了問題解決導向,同時進壹步結合雲南地區潮濕度高、降雨量大等特定地域的氣候條件,從當地傳統民居中獲得構築啟迪,通過材質、空間、構建方式、形式等諸多切入點進行新老建築的銜接、融合和共生。
設計中的特色之壹,“雨鏈”,結合了當地地域氣候特色,以西雙版納傳統坡屋頂的角度優勢作為雨的引導,通過特殊定向的設計,加以利用形成生活用水等,實現用現代手段構成的建築自然生態節能體系。建築空間界蒂的模糊性,正是通過復雜錯疊,夾雜著灰空間的“流動界限”從而實現的,可是它的形成卻恰是由規整的模數所創造。地下“災難運輸救生艙”采用和建築相同的建構模數,是氣候災難來襲時不禁能作為“洪水排輸口”,更充當了災民的“臨時避難所”。
建築以當地竹元素為支撐主體,結合山勢底層架空,完成了與傳統特色、地域文化、地理特性的多樣契合。設計者希冀若時間重回1994,在大自然的無情摧殘下,悲劇與災禍不會奪去人們的生命,相反,建築作為實現這壹理想的橋梁,能給人的安撫和前行的渴望。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UEDmagazin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56290935 传真:010-5629093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7
京ICP备 10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