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主题: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学生姓名:肖晓雪、杨诗雨、时思芫
项目名称:围城
指导老师:
学校名称: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
建筑系学生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如果我们去掉艺术家的伪装,不再千篇一律地说要把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趣新鲜的一面展示给不了解我们的人,而是静下来好好思考我们每天到底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得到一个诚实的建筑系馆。。
两点一线从家到工作室的交通、外卖、熬夜、打图纸、买材料... ...我们一一列举了建筑系学生
日常的一举一动,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建筑系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似乎只能允许他们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我们希望建筑顺应这个结论,但同时,又能在此之上打破它。
我们把建筑学院看作一个能够自我生长、发展的有机城市。从功能意义上来说,它拥有餐厅,青年旅社,艺术材料商店,展览区等等,自给自足,能够满足建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参考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城墙”的元素被引入,将四座功能迥异的建筑在空间上进行分层,对公共性和私密性作了重组。
“Studio”作为建筑学生的扎根地,在这里作为城市的外城墙,以连续的廊道形式,环绕四栋建筑,它既作为界限,强调围城的建筑概念,又是一个里外沟通的过渡带——建筑学生并不是受限于自给自足的功能中,他们仍然在与外界不断地信息互换中。同时,城市居民逐年成长,从专业课讲座排满课表的新生到更常往返于图书馆的毕业生,他们的生活也随需求变化而改变,廊道式的Studio注入了这种有机性。譬如,毕业生的Studio将安置于图书馆楼,易于他们查阅文献。
Studio外城墙以外,即城外空间,是完全被本院学生和外院学生共享的公共空间,侧重城内人与外邦人的互动。城内则强调本院学生自己的活动,被内城墙分隔,外城墙到内城墙之间为私密空间,内城墙以内和广场共同形成了公共空间。
室外走廊,作为城市的街道元素,把城内的建筑整体打碎,促使城市居民不断在交错的室内与室外空间中穿行,体验到城市的“街市”之感,也增强了南方建筑通风采光的性质。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UEDmagazin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56290935 传真:010-5629093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7
京ICP备 10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