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主题: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English】
当前页面 >> 获奖作品

希望的田野

学生姓名:李泊衡、晏阳卉
项目名称:希望的田野
指导老师:王江、侯世荣
学校名称:山东建筑大学、中南大学

以中国乡村地区教育空间如何可持续发展为背景,探讨一种适用于乡村教育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既能促进对当地地域空间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能具有一定普适性和示范性,从而为乡村空间发展的多样与统一提供智囊培育。当前中国大学生在城市中的就业率并不乐观,而乡村地区更是缺少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城市中大部分的职业技术院校也难以培养出对特定地域条件传统文化熟识的人才。因此,我们提出了“乡村社区学院”的概念,通过空间设计引导,使乡村教育与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平衡关系,促使其承担起乡村教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方案的基地选址于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金竹乡畲族村。当地的地域空间特征主要包括四点:地形、地势复杂;山上竹林遍布,以竹为材,建造房屋;村民的生计主要通过梯田耕作解决;独有的民曲和舞蹈因为人才流失亟待继承和发扬。

首先,设计通过调研村落所固有的空间节点,假设并论证乡村整体空间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节点进行更新,并利用分别服务于游客和当地村民的两条流线将其串联。其三,对空间节点进行功能置换,从而构成适用于乡村的基础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社区学院作为乡村空间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空间营造不仅要肩负起技术教育培训的职能,同时需立足于当地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传统和现代中寻找契合点,形成一组面向乡村未来发展的校园建筑。

对于建筑形体的控制因素的关键主要有几下几点:首先,希望建筑能够结合地形高差、梯田以及村庄的肌理,并且与遗留的红土矿坑相联系;其次,从基地内含的“山歌”传统文化中提取观演与被观演的关系,从而以室外剧场的形式去对应河流两岸的村庄和梯田,并进一步形成体验性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赋予教学模式社会公共性的功能;第三,依附于整个村落形态的演变和发展,塑造整体性律动的建筑空间。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UEDmagazin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56290935 传真:010-5629093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7

京ICP备 10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