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翁丁古寨于2006年被列入重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牛年伊始,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村庄。翁丁的火灾暴露了更为本质的困境,远非重建村庄的茅草屋顶和精美的木质建筑那么简单。正如我带领团队在世界许多地方调研时所发现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思考中国乃至世界乡村的未来何去何从。
中国的乡村建设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产业规划。和世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这样的建设方式给乡村带了现代化以及显著的生活水平提升。但与此同时,传统生活方式中积淀的历史、自然和文化底蕴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自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推行扶贫政策,直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特别是在像翁丁古寨及其周边这样初步完成的地区,已经重塑了乡村的样貌。在实现这一重大里程碑的重要历史时刻,需要我们反思当初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思考这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乡村规划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并非孤军奋战。在“乡村·未来”展览及同名书籍中,我与 AMO团队以及一大批专家合作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建筑是如何极大地脱离了乡村。从俄罗斯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西方对笛卡尔主义刻板形式的集体坚守,到历史文化保护以及不断增加的移民危机所带来的更严重的全球性后果,我们希望表明关于乡村的思考和规划对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从未如此重要。
以往世界各地大范围的乡村规划中主要采用的是以产业和物质为基础、或被狭隘的市场利益驱使的规划方法,这两种方式均亟待革新。我们也看到,传统的遗产界定方式是如何在包装成旅游地的压力下崩溃的,导致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东西被掏空。而新的里程碑性质不同,它结合了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新目标,因而需要采用那些能认识到乡村生活品质的新做法。现实的环境和对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和文化的关系。很明显,新一代年轻人希望与乡村展开新形式的互动。非正式的工具和平台,如中国的农村淘宝、乡村社交媒体平台如“快手”,以及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运用的小型技术和金融插件,为规划、构建和体验乡村开启了新途径:提供了积极的城市与乡村混和的新型复合生活方式。除了方便和舒适,“真实”体验和聚焦所形成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乡村正从城市的“服务提供者”向着更深刻的角色发展,从根本上挑战建筑行业的范式,没有相关建筑学内容可供参考,乡村环境是对综合能力的检验,需要经济、基础设施、新旧技术和文化统筹协调,从而创造新体验。仅靠传统的工艺,无法实现我们想要的未来。
乡村工作也在挑战固有的建筑规划概念。由于目前乡村的诸多问题无法单纯依赖建造解决,它必须在将新思想、新要求、新方法和新参照更有效地结合和空间转译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而不是只靠正统的传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大火吞噬的翁丁古寨以及世界各地的其它乡村,应以有21世纪特色的新方式,通过重新思考规划、遗产、审美、价值、经济、发展和目标,实现更深远的乡村振兴。
我们邀请你提出设想或提交最好的案例研究范本,这些成果需要挑战现有的规划传统,并汇集最相关的、最有趣的可能性,对乡村的未来提出一个全新的、从根本上有所改变的理念。
-成果应该提交在乡村开展的新实验性规划及方案,方案不局限于中国而是面向全球的乡村。
-提交的设计方案应体现地方社区的参与以及社会、经济和新文化元素的融入。最理想的是你的设计会直接与地方合作。
-成果应以新颖的方式(非噱头)利用新(数字)基础设施,并需要与大众(当代乡村)文化有关联。
-成果应重点思考自身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并解决这一问题。
-汇报形式:一个时长不超过2分钟的影片和三张A1展板。影片和展板格式不限。方案最好醒目突出、新颖有趣、振奋人心、引人注目。
-如有需要,可使用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
-影片不能出现暴露个人身份信息的内容。提交内容须配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