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全面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政府的这个判断,明确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阶段的结束,也是及时的纠偏。
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典型欧美城市郊区扩张模式,这种粗糙模式一方面蕴含未来可能爆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国各地经历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固有优秀传统城市肌理、密度与文化造成毁灭性破坏。所以,必须让各地城市认识到:城市与乡镇更新不是各地城市与乡镇因为建设土地受限不得不采取的发展策略,而是重建中国自我城市文化、推动真正的城市文化复兴的一条必须走的路径。这个认识的前提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濒临崩溃的危机感。
但是,简单的保留原状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从更新的成本考虑,还是从保护城市的肌理、密度考虑,例如开发强度是否能够突破,能够突破到什么程度?在城市与乡镇资金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果城乡肌理保护是不可以突破的底线,如何解决历史老城区与乡镇街道细密,地块细碎导致的建设不方便?老城区与老乡镇建筑密度高,也因此形成特有氛围与人气,如何解决原有城市规划规范、建筑规范、消防规范与这种状况的冲突?如何界定什么需要保护?城乡更新的保护范围从文化记忆和生活形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一定会突破以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这个范围具体如何界定?更新就意味着建设,为了平衡资金就往往意味着加大强度的建设,这种建设是要套保护性法规还是新建筑法规?高密度街区如何实现生态街区建设?如果说城市人气和服务业需要足够的密度,高密度街区在有大量居住功能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开放?这些是建筑更新设计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如果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坚持 “留改拆” 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注重生态修复,防止大拆大建。那么,下一步中国城乡规划建设全面转向以城乡更新为主,意味着现有设计院的短期、快速、大团队、统一规划、一次性设计、过度商业化、套路化的工作模式全面失效。
建筑师需要重新设想一种混合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双重标准和深度的设计方式。在自己所在城市高密度老城区选择一个500米见方的区块,以城市路网肌理、密度原则上不可改动为前提,与居民充分沟通,慎重考虑“留、改、拆”的对象,按照5千人的居住密度重构一个居住和服务业混合的开放街区和生态街区。并在设计一开始就同时思考什么是合适的实施策略和建造方式。
这应该是一种仍然保有城市记忆的状态。
三张A1展板。展板格式不限。方案最好醒目突出、新颖有趣、振奋人心、引人注目。
如有需要,可使用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
一段时长不超过2分钟的视频。
▶视频禁止展示个人身份信息。
▶需要加入轴测图、平面图、剖面图和效果图。
▶建议关注绿色环保理念及新能源利用方式,“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及可视化表达”。
▶强烈建议加入使用的现实背景的引用数据。
▶如果用AI工具生成图纸及视频请参赛者注明。
▶提交作品须配有英文字幕。